初夏的午后,仓库里光线昏暗,空气里弥漫着陈旧纸张和木箱的气息。
李小愚站在一排堆积杂物的铁架前,手里攥着一份调拨单,正为寻找失踪的档案而犯愁。
她是本市博物馆的年轻助理,性格活泼,心思细腻,却总被同事调侃“名字和智商成反比”。
这天,她被派到仓库里整理新接收的文物,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石板。
那石板被随意地放在一个破旧木箱中,表面覆着一层灰尘。
小愚本想搬开箱子,手指却触到石板边角,感觉到一丝冰凉和粗糙。
她好奇地将石板搬出来,拍去灰尘,露出其全貌。
石板通体呈灰黑色,大小约莫一张书桌,表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符号。
最引人注意的是符号间夹杂着一些奇怪的文字——既像古代铭文,又带着几分现代幽默感。
小愚凑近一看,竟然用拼音和汉字混合刻着一句:“为什么青蛙喜欢跳?
因为它怕被抓成田鸡!”
她愣住了,嘴角忍不住翘起,心头莫名涌上一阵欢愉。
“这什么鬼?”
她喃喃自语,继续往下读。
石板上还刻着诸如“骆驼不喝咖啡,因为怕驼背更高”、“大象进电影院,买票时说自己是团体票”……一连串冷笑话,配合着古怪的符号,令人捧腹又莫名其妙。
小愚忍不住笑出了声,仓库里却只有她的笑声回响。
她心头生出一种奇异的感觉:这块石板不是普通的文物,它仿佛在用另一种语言和她交流。
她赶紧用手机拍下石板的几处铭文,发给博物馆文物部的微信群。
很快,群里炸开了锅。
“李小愚,你是不是脑袋进水了?
哪有石板刻冷笑话的?”
“真的假的?
快发几张清楚的照片!”
“搞笑吧你,别浪费大家时间。”
她索性录了一段视频,将石板上的文字一一念出来,发给群里。
片刻后,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,紧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讨论。
“确实是石板,这些符号好像是早期瑶族图腾符号,但文字很奇怪……有点像甲骨文和小篆的混合体,但拼音和汉字混用,很现代。”
“这难道是考古界的恶作剧?”
“李小愚,你快点把石板带回办公室,我们要现场研究!”
小愚忍俊不禁,抱着石板小心翼翼地返回博物馆办公室。
石板沉重,她气喘吁吁地放在会议桌上。
团队成员陆续赶到,有人带着放大镜,有人拿着测光仪,更多人首接围上来,用手指细细摩挲石板的纹路。
“这是真的!”
团队负责人秦老师惊叹,“石板工艺古朴,符号风格独特,但这些冷笑话实在太出乎意料。”
“会不会是后人恶搞?
或者是早期某种讽刺艺术?”
副馆长王姐提出疑问。
“但石板的风化痕迹很自然,铭文的刻痕也有年代感。”
实习生阿明补充。
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讨论渐渐热烈起来。
小愚站在一旁,看着石板上的文字,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:如果这块石板真的是古代遗物,那么它所承载的不仅是冷笑话,更是某种失落的文明幽默——它们用笑声记录历史,用幽默沟通世界。
秦老师思索片刻,拍板道:“无论真伪,这块石板值得深入调查。
我们需要查阅相关历史资料,联系国内外专家,甚至要考虑做成系列专题展览。”
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支持,王姐立刻安排摄影师对石板进行高清拍摄,阿明则负责搜集与石板符号相关的文献资料。
小愚则被指定为石板项目的负责人,负责整理、归档、联系学者。
石板的出现,很快在博物馆内部引起轰动。
消息传开后,其他部门的同事也纷纷前来围观。
大家争相用手机拍照,有人甚至把石板上的冷笑话抄下来,发到朋友圈,引发一波“石板冷笑话热潮”。
就在团队热烈讨论时,馆长老林推门而入。
他年逾六十,平日里严肃古板,此刻却难得露出笑容。
“你们都看过了?”
老林饶有兴趣地问。
“看过了,太有意思了!”
王姐笑道。
“我查了下登记簿,这块石板是去年秋天从南方一个山村收来的,当时归入杂项,没细致鉴定。”
老林说,“既然现在有了新发现,那就好好调查。
小愚,既然你发现了它,后续研究就由你牵头。”
小愚受宠若惊,连连点头。
她抚摸着石板的边缘,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责任感。
她知道,石板的更多秘密还未被揭开,它像一把钥匙,等待着团队去开启古文明幽默的失落世界。
傍晚时分,办公室里己无人声,只有石板静静地躺在桌上。
小愚独自留下,翻看手机里拍下的石板铭文照片。
她心中暗下决心:一定要弄清楚石板的来历,解读每一个冷笑话背后的故事。
窗外夕阳洒进屋内,石板上的文字在橘红色的余晖下仿佛微微发亮。
李小愚知道,这场冒险才刚刚开始。
她的笑声,己与石板上的幽默交织在一起,将引领团队踏上一段前所未有的古文明大冒险。
(本章完)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