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“那一百多万,像一道金箍,也像一堵透风的墙。”
这句话是从李素英阿姨嘴里轻轻飘出来的,当时她正弯腰捡起小孙子掉在地上的磨牙饼干,随手在裤子上擦了擦,又递回给那咿咿呀呀的小家伙。
阳光透过小区香樟树的缝隙,在她花白的短发上跳跃,她的语气平静得像在谈论今天的天气,却像一颗小石子,在我心里扑通一声,砸开了一圈圈的涟漪。
我原本只是下楼取个快递,碰巧遇到这位常见面却从未深聊过的带娃阿姨,一句寻常的“您是哪里人?”
竟引出了这般沉重又真实的人生故事。
我愣了片刻,才接上话:“阿姨,您是说……您爱人当年的赔偿金?”
“是啊,”她直起腰,把胖乎乎的孙子往上颠了颠,小家伙顺势搂紧了她的脖子。
她脸上看不出悲喜,只有一种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淡然,“那时候是好多钱呐,多少人一辈子都挣不来。
可这钱,烫手。”
我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,陪她在小区花园里慢慢踱着。
“那时候,您还年轻吧?”
“四十三。”
她准确地说出了这个数字,仿佛那是刻在生命里的一个印记,“我家那个在工地上出的事,从架子上掉下来,人就没醒过来。
工地老板一开始还想赖,拖了快一年,最后法院判了,连赔带补,一共一百二十万。”
她顿了顿,目光望向远处几个追逐打闹的孩子,“钱拿到手,存折放在我手里,沉甸甸的。
亲戚们都来说,素英啊,以后你和娃的日子有靠了。
可我心里头空落落的,男人没了,家就塌了半边,再多钱,也填不满那个窟窿。”
“您一个人带着孩子,肯定特别难。”
我试图想象那个场景,一个中年女人,骤然失去依靠,握着巨款,面对未来漫长的孤独和抚养孩子的责任。
“难是难,但日子总得过。”
她语气里带着一种农村妇女特有的韧劲,“儿子那会儿刚上初中,正是花钱的时候。
我啥也没多想,就想着把他供出来,成家立业。
我们娘俩省吃俭用,我在老家种点地,闲时去镇上打点零工。
那钱,一分都不敢乱动,那是用他爸的命换来的。”
我们走到一处长椅旁坐下。
小家伙在她怀里不安分地扭动,她熟练地从随身带的布包里掏
最新评论